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研學之路從美視出發!

時間: 2019年10月28日 來源: 成都美視師一學校 作者: 美視師一學校
 




都江堰研學活動


研學的第一站來到了都江堰熊貓樂園。同學們認真地跟隨輔導員進行熊貓樂園參觀,對大熊貓的生活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時不時駐足拍照,被憨態可掬的國寶深深吸引,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的妙趣。參觀結束后,同學們結合中文學科的研學要求,為熊貓基地自己寫了一份宣傳稿。

午飯后前往都江堰水利工程風景區,參觀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風景區三大主體工程。同學們在魚嘴朗讀了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一邊被都江堰水利工程宏偉的氣勢所感染,一邊又通過現代科學課程所學的內容與古人的智慧碰撞擦出新的火花。

輔導員先回顧當天活動安排,然后同學們以“你眼中的都江堰”為主題,分小組以思維導圖或搭建模型等形式分享了自己對都江堰行的深入認識。

第二天前往了川菜博物館,大家參觀了典藏館,科普了川菜文化,而后大家參觀了灶王祠,學習了灶王文化與禮儀,同學們還觀看了川菜絕學技藝表演——蒙眼大刀金絲面,感受川菜刀功絕技的精湛神奇。

最后在唐昌鎮戰旗村,大家沿著走主席路—豆瓣博物館—豆腐坊—三編坊的路線,參觀了鄉村院落新貌,感受到了鄉村的改變,也感受了新川西新農村院落特點。






眉山峨眉山研學活動


同學們先來到三蘇祠,參觀并在三蘇祠進行了穿宋裝祭拜儀式。

接著,乘車前往夾江狀元書畫紙廠,了解“古法宣紙”制作工藝流程(石碓碓皮、石臼臼草、鐵刀切皮、切草、單腳踏料、袋料搗洗、撈造、檢驗、剪紙),親手制作一張印有自己屬相的宣紙,經快速烘干并予以精美包裝后可留作永久的紀念。

然后前往夾江,參觀夾江年畫館,了解夾江年畫的歷史與發展,體驗夾江年畫傳統圖案木版拓印;體驗夾江年畫傳統圖案的畫稿上色。
第二天同學們前往了農夫山泉水源地參觀,并完成研學手冊。






樂山犍為研學活動


八年級前往中國竹藝城,同學們參觀了竹藝博物館,欣賞竹編工藝品,了解竹編發展歷史,并在竹林中學習竹編工藝。

接著前往犍為文廟,參觀文廟,并著漢服參加文廟儒學活動--拜師禮(中國人尊師重道,乃久遠之傳統,俗諺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傅”拜師禮是尊師重道的體現、師徒結拜的見證,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第二天前往乘坐觀光專列出發芭蕉溝,開啟小火車蒸汽之旅,并參觀中國鐵道博物館、嘉陽小火車科普體驗基地,完成研學手冊。







自貢宜賓研學活動


第一天同學們前往自貢恐龍博物館參觀,并完成研學手冊,接著前往燊海井參觀,并完成研學活動:手繪制鹽工藝流程

第二天參觀蜀南竹海→完成研學任務。本次研學,結合了中文,科學,設計等學科的學科目標,寓教于樂,將理論知識,學生自身經歷與現實社會相結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雅安碧峰峽CAS活動


研學第一天,十一年級的同學們前往碧峰峽景區,在基地輔導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大熊貓各個園區,近距離觀看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由輔導老師為學員詳細講解“窩窩頭”配方,在熊貓營養師的帶領下為大熊貓制作“窩窩頭”。

青團分析:從“便便”著手,學習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方法,體驗大熊貓野外調查的艱辛與不易。

第二天擔任環境保護調查員:走進雅安碧峰峽景區,進行“垃圾不落地”內容宣講和調查問卷,并請參與的游客簽署承諾書。根據調查和資料分析,借助手中的材料,設計了一款解決當下景區環境問題的便民設施。





此次研學旅行的意義在于讓美寶們以集體生活的形式,去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探討學習,這種形式是一種活生生的“課堂”,是美視學校生活的生動延伸,而這種集體生活是孩子成長歲月中非常珍貴的記憶,集體生活培養出來的團隊觀念和整體意識也是孩子“長大成人”的重要標志。
在此次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遵守作息規律:什么時候起床、吃飯、出發;在一個地點停留的時間;晚上還需要討論、學習,針對一個共同的課題或者一個任務,團隊成員要配合默契,分工合作;而這些“項目制學習”是在祖國美好的河山間,在愉快的旅行過程中間完成,這就是美視安排此次研學旅行“寓教于樂”的意義所在。
美視IB課程旨在培養有探究能力的、知識淵博的并懂得關愛的年輕人,讓他們能夠通過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來創造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從這里,走向世界!
Top